近日
(资料图片)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科考人员
在珠穆朗玛峰地区发现
新的喜马拉雅鱼龙化石
西藏定日三叠纪曲龙共巴组岩层中的鱼龙化石椎体(圆盘状物体)和肋骨。(2023年4月28日摄)
喜马拉雅鱼龙
是青藏高原迄今已知的最庞大的史前动物
该发现将有助加深
对这一史前海洋顶端捕食者的了解
推进对喜马拉雅地区
中生代海洋生态体系的研究
近年来
特别是自2017年
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启动以来
古生物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发现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
青藏高原科考队在西藏的新生代地层中发现
大量保存较为完整的脊椎动物化石
结合以往发现化石
在古生物综合研究上产出了许多成果
看看这些化石背后
史前动物的样子吧
这些脊椎动物化石的发现
重建了青藏高原生物群
从始新世至上新世逐渐演替的过程
鱼类、爬行类等化石的证据
从生物地理学的角度
展示了高原生物从西藏走到世界各地
远达非洲、欧洲和美洲的
多样性演变外溢效应
而鱼龙化石的发现
则揭示世界屋脊
“沧海变雪山”的环境巨变
“青藏高原是一个巨大的‘生命演化实验室’
青藏高原古生物的一系列新发现
都在帮助古生物学家全面审视
青藏高原
在影响新生代生物多样性演变进程中
所起的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
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邓涛说
在定日岗嘎地区观察岩层中赋存的鱼龙化石(左:邓涛,右:尚庆华)(2023年2月24日摄)
为冰川做“体检” 关注“亚洲水塔”变化
聚焦“亚洲水塔”变化是2023“巅峰使命”珠峰科考五个科考方向之一。今年,科考队员继续对珠峰冰川做“体检”,包括三维激光扫描和无人机飞行等,持续关注珠峰冰川的变化。
△科学家记录的珠峰中绒布冰川冰塔林变化
此次科考,科考队员来到珠峰绒布冰川,研究这里的融水径流和水质变化。珠峰地区水—气界面的二氧化碳交换速率大,意味着二氧化碳在水—气界面的交换过程强烈,这对于深入认识冰川消融的气候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月球供电系统技术应用到世界海拔最高自动气象站
针对极高海拔地区仪器设备的电源问题,科考队和负责探月工程供电系统的研究人员联合,将月球上供电系统技术成功应用到了极高海拔地区,解决了极高海拔地区仪器设备供电面临的极低温、极低压、电源保护自启动等问题。
△5月23日,海拔8830米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技术升级成功
冰芯测年有了新的研究手段
冰芯就像研究气候环境变化的历史书和博物馆。科学家通过对2013年的珠峰冰芯测年,初步获得过去600年的气候和环境历史记录。2023年5月22日,冰芯钻取队完成2支透底冰芯钻取,陆续将冰芯运抵珠峰大本营。据专家透露,今年将使用新的测年方法,在分析手段上增加对同位素历史变化、新型污染物微塑料变化历史的研究。
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
编辑:胥兵
责编:段忠俊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大众办公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14643号-14 联系邮箱: 905 14 41 07@qq.com